你好,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国防>国防园地
协会简介

一、协会基本情况 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经市社团办批准的北京市一级法人社团组织。自1995年6月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协会不断完善协会章程,建立健全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长会议、秘书长会议制度,努力把协会建成政府有关部门的助手,会员单位之家。真正成......

国防园地
国防生培养工作应做好“四个转变”
2008-09-09

 

  国防生培养实施8年来成果喜人,对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加速军队建设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这项工作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和当前军事斗争准备对人才的需求还不适应,亟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上最主要的应在“四个转变”上下功夫。

  一、国防生的培养应由满足急需向战略发展转变

  八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战略决策,逐步走开了军队干部由自己培养和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批重点高校率先担负起培养国防生的任务。短短几年间,由最初的21所试点高校扩大到目前的116所,培养的国防生所学专业95%以上都是部队紧缺急需的。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地方大学生积极从军,部队岗位的满编率大幅度提高。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确保国防生培养适应军队现代建设人才需求。

  1、要端正依托培养的指导思想。

  面对当前的形势,有些同志对国防生的培养问题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性很高,可以取消国防生培养;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可以用军校生来代替国防生。这些认识不解决必然影响国防生培养的长远发展。我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今年初国家教育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了国防生培养工作会议,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军队人才建设的实际举措,对于进一步做好国防生培养工作,加速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比较符合我们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实际,能够更好地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走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和军费开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更有利于尽快吸纳地方先进的科学理论、高科技知识,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有效地弥补军队院校教育培养资源不足。

  2、要纳入人才战略工程目标体系。

  要将依托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认真贯彻军委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从战略高度谋划依托培养工作,针对未来部队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长远规划,对招生数量和专业进行优化,合理确定依托高校培养生长干部的比例,明确规范建设,整体推进,做到军队现代化建设怎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就怎么跟进;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人才,依托培养就造就什么人才。特别注意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明确国防生培养重点,实现发展需求与依托培养同步,使国防生培养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发展。

  3、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规范。

  要把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作为推进依托培养工作、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治本之策、长效之举。一是围绕形成军地共育人才合力,建立和完善高效顺畅的领导管理制度。以充实领导力量、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为重点,不断健全依托培养工作组织领导制度,构建良性互动、高效顺畅的和谐工作机制,促进军地齐心协力共育人才良好局面的形成。二是紧扣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选拔培养制度。紧紧围绕国防生招收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军政训练和日常管理等环节,注重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工作,为国防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围绕发挥国防生培养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育用并举的分配任用制度。紧紧抓住军队人才建设转型的有利机遇,着眼发挥国防生培养使用效益,积极探索规律,大胆改革创新,真正走开一条育用并举的分配使用路子,为国防生在部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国防生的培养应由单向依靠向军地合力转变

  八年来,签约高校和军队都把国防生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两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一方面是有些签约高校把培养国防生看成是额外的负担,缺少对国防生教育训练的支持;另一方面军队有些单位把国防生培养办成了校中校,缺少与签约高校的协调和沟通;还有的把“依托”变成“全托”,把“依靠”变成“全靠”,在国防生培养上无所作为。所以,要把依托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强化合力培养的力度,坚持军地联动,主动作为,积极融合,形成携手抓培养、合力育人才的生动局面。

  1、坚持从服从国家利益出发密切依托关系。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和军队一项光荣政治任务和神圣使命。国防生培养任务,应该严格按照国防生培养的目标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切实把国防生培养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和考核内容。

  2、坚持从服从教育使命出发密切依托关系。

  培养人才是高校和军队的共同使命。必须建立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部队需要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国防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以学校为主,在涉及国防生教学、训练、管理等问题上,选培办与学校、相关院系提前沟通,有分有合,有效保证教学和军政训练的协调一致、统筹兼顾。

  3、坚持从服从军民团结出发密切依托关系。

  要始终把做好依托培养工作作为密切军民关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经常走访慰问,举办联谊活动。尤其注重发挥好各自资源优势,拓宽军地合作渠道,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双方还应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拓宽军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渠道。

  三、国防生的培养应由学业优秀向军政兼优转变

  通过对毕业国防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国防生专业扎实、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国防生报考动机复杂多样,许多不知道“军队的使命是什么、军人的价值在哪里”,60%以上的缺乏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思想准备。70%以上缺乏对部队的了解,带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他们在部队的长远发展。因此,大力加强军政训练既是国防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环节。

  1、把“军魂”意识作为教育重点,铸牢国防生扎根军营思想根基。

  国防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宽松自由的地方大学校园,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对他们的思想冲击影响很大。要把国防生培养成合格的军队建设事业接班人,必须既要立足“市场”又要面向“战场”,充分借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养有效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军队历史使命教育相结合;将意志品质教育与战斗精神培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军人道德品格教育相结合。切实使国防生增强践行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自觉性坚定性,铸牢“军魂”意识,打牢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

  2、突出以掌握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军政训练,为培养合格军官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大多数国防生军事技能底子薄的实际,注意处理好军政训练与在校学业的训学关系,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按照训练大纲和条令条例要求,通过严格、正规、科学的训练,促使国防生快速融入军营。具体讲军政训练应分成三部分:一是平时训练。由选培办组织,签约高校配合。主要是利用周末、早操时间进行一定的队列和体能训练,以及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拉练、参观军营、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听专家讲座等活动。二是军政理论教学。军政理论教学必须依托高校来落实,列入高校教学计划,采取学分制管理。教学力量由学校组织,选培办人员可担任部分教学任务;驻地有军队院校的,教学力量可充分利用军队院校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三是暑假集中军政训练。应借鉴军校学员的培养方式,三个暑假,每个暑假均应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部队去,或集中训练或实习锻炼。第一个暑假以入伍教育训练为主,完成青年学生向合格士兵的转变;第二个暑假以提高教学组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为主,也就是集训完后在综合素质方面要基本达到一名预提士官的水平;第三个暑假到部队或科研院所实习。经过在校期间比较系统的军政训练,解决国防生军人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和体能问题。

  3、加强和改进国防生的日常管理,培养良好的军人作风。

  国防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培育良好的作风十分重要。要坚持宽严相济、管教结合的原则,突出抓好国防生作风纪律养成。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部队的条令条例,制定既符合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实际,又体现部队从严要求原则的国防生管理规定和行为细则。要组织国防生学习、熟悉、了解和掌握部队的条令条例和有关规定,教育他们认清军队与地方的区别,启发他们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养成上下功夫。

  4、加大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

  可在签约高校建立国防生模拟连,实行模拟连骨干轮流担任制度,每个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担任一至二次骨干,了解掌握部队基层管理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提高组织管理能力;新生军训,让国防生骨干担任教练班长,参与实际管理和训练组织工作;到部队实践锻炼,按照代职岗位要求,担任一次值班员,参加一次排务会,组织一次班训练,召集一次班点名,主持一次班务会。通过感性体验加深理性认识,锻炼岗位任职能力,增强履职尽责信心。

  四、国防生的培养应由课堂教育向经常性教育转变

  在大学校园里,大家习惯于八小时工作日,课上紧张严格,课下自主性比较强。而国防生年龄大多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和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但他们的思想又比较单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几次课堂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靠大量的、经常性的教育培养。为此,要注意协调学校、家庭和教师对课外生活的引导,努力拓宽教育空间。把课堂教育与环境熏陶、社会感知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灌输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创造处处是课堂、无处不教育的局面。

  1、言行提醒,靠高校文化促进。

  充分运用地方高校的人文环境,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以环境的“润目”来“润身”,氛围的“宜人”来“育人”。组织国防生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展览,学习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校训和校风,学习师生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在选培办、国防生学习室、国防生训练场悬挂张贴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题词、我军英模人物画像。办好“国防生网站”,创办“国防生报”,创建国防生的宣传橱窗、板报等,开辟“国防生讲坛”。针对“国防生”和“大学生”双重身份特点,结合高校文化,制作国防生队徽、队旗、队歌、队训和旗帜等。平时,国防生有什么活动挂什么标语,有什么任务提什么口号,有什么行动造什么声势,增强国防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激发战斗精神,培养优良的军人作风。

  2、启发诱导,靠群众活动牵引。

  教育中,还应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主题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比如:观看军事题材电影、录像片;开展“军事、国防”题材的读书、写作、演讲、知识竞赛;组织签约及毕业宣誓仪式;开展“优秀国防生”、“优秀国防生干部”以及“后备军官之星”的综合评比竞赛,等等。抓住国庆、建军节、军种节日等重要时机,开展“国防活动周”、“国防教育月”或“国防生节”等活动;还可以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国防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立志定向,献身国防”等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受到教育和启迪。

  3、“四方”共育,靠社会实践培养。

  与学校、部队、社会和家庭四方共建互助,即是保持思想教育活力的需要,更是落实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必然要求。要积极学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开掘学校、企业厂矿等社会资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搭起思想教育的舞台。比如,学校领导、院系老师和选培办一起分析国防生的思想形势,开展系列化的联欢、竞赛、交流活动。利用假期和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到部队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建立起共管共育的网络,在相互学习中提升教学育人的层次和水平。